会员风采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会员风采

华日陈励君的1984,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涌金大牛”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8-10-09 10:52:43 阅读:4524 次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中国就像一个刚被叫醒的巨人,头脑接收了讯号,肢体仍在缓慢解冻之中。
       这年六月的一天,杭州上城区龙翔里的几间旧民房中,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时不时把一些纸箱和工具搬进屋内,关上门后,里面传出了乒乒乓乓的敲打声,昼夜不停。
       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在这几间旧屋之中,后来诞生了一家叫做“华日”的制冷设备企业,现如今,它已是国内存活时间最长民营冰箱制造商。那群年轻人中,为首的瘦弱女子叫陈励君。
       首度挂帅 几间民房中 敲打出双门冰箱
       这天,新鲜出炉的冰箱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制冷试验。陈励君兴奋得像个孩子,她冲到二楼,一把把将冰块从阳台上撒了下来。这一幕,被闻讯赶来的电视台记者拍了下来。
       和很多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家一样,陈励君的青春挥洒在了田间地头和辛苦劳作之中,“我出身在一个华侨家庭,文革时期,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在20岁上下的年纪就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支援边疆建设,一待就是7年多,能吃的苦都吃过了。”陈励君说。

1987年,华日初创时期的生产装备线

       1976年,从东北回到杭州后,陈励君进入了上城区一家做塑料包装的街道企业当工人,凭借踏实勤奋和心灵手巧,她很快就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不久之后又晋升为副厂长。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创业办厂做产品成为许多人的冲动,一些以挂靠当地街道形式创办的小企业逐渐崭露头角。这时,身上天然带有“不安分”因子的陈励君,也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当时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依然十分紧缺,特别是必要的生活用品,仍需凭票购买。”陈励君说,冰箱在当时普通百姓家庭中非常少见,国内生产厂商也寥寥无几,基本要依靠进口,“只有需要存放胰岛素的糖尿病人,拿着医院开出的证明和外汇单,才能到商场去买上一台”。
       陈励君决定就以此为切入口,创办一家冰箱生产企业。恰逢此时,在改革开放带来政策环境放松后,陈励君父亲在德国的亲戚给他们寄来了1.7万马克用于改善生活。善解人意且富有远见的父亲,将这笔钱的一大半留给了陈励君三兄妹用于办厂。

1988年,陈励君董事长在生产现场查看冰箱生产

       陈励君租下了一处不到300米的民房,“起初,没有技术、没有设备,光凭这么几个人,想要造出冰箱谈何容易!于是我们从日本买回了几台松下冰箱,逐一研究。”
       在强烈的使命感和不服输的劲头的驱动下,仅仅过了6个月,陈励君竟然“捣鼓”出了一台完整的双门冰箱样机。
       1984年12月31日,是一个让陈励君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新鲜出炉的冰箱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制冷试验。陈励君兴奋得像个孩子,她冲到二楼,一把把将冰块从阳台上撒了下来。这一幕,被闻讯赶来的电视台记者拍了下来。

       1984年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诞生的“元年”,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都在这年走上创业之路。
       二度挂帅 七次进京申述 救企业于危难
       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她带着侨联的介绍信,七次跑到北京,走访了几乎所有的部委局办,一遍又一遍向不同的领导陈述了华日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在那个工业品紧缺的年代,华日的电冰箱一生产出来就大受市场欢迎,还在浙江省电冰箱博览会上斩获了大奖。陈励君希望乘势而上,扩大生产规模,但这时,企业遇到了人手紧缺的瓶颈。
       “那个时候企业员工几乎不流动,有技术的工人基本都去了国企,很少有愿意到我们这样的民办小工厂来。”陈励君说,1985年1月,华日举行了创办后的第一次社会招聘,好不容易从当时的大型国企浙江麻纺织厂“挖”来了十多个技术工人,但人是来报到了,他们的档案却被原单位扣了下来。转不了档案,企业就无法正式招收,给员工发放工资。

华日冠名浙江拳击队

       “当时,我们的做法说不好听一点叫做‘挖社会主义墙脚’,这些工人如果被原单位开除,那是一件非常严重事情,家庭都有可能受到牵连。”陈励君说。
       为了能够争取到这些工人,陈励君亲自前往浙江麻纺厂,与企业负责人王厂长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商谈,请求放人。“幸好,这位厂长是位刚刚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比较开明,他同意先让工人们到华日上班,领工资,但是人事档案还要在原单位留存,今后能不能转,看外部形势变化再定。”陈励君说。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像华日这样的冰箱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地已经大量涌现出来,仅杭州地区,就有几十家之多。但到了1986年,国家突然对电冰箱行业展开大整顿,严格控制企业数量,规定工业企业必须要领出许可证方能继续生产,这对于刚刚有了起色的华日来说,不啻为当头一棒。
       陈励君说,和那些设备先进、规模庞大的国企相比,华日这样不在定点之列的企业无疑是首先要被淘汰的对象,这几年的努力难道就要付诸东流?她的内心无比煎熬。

2005年,陈励君参加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

       在存亡关头,陈励君瘦弱的身体中又一次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她带着侨联的介绍信,七次跑到北京,走访了几乎所有的部委局办,一遍又一遍向不同的领导陈述了华日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陈励君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部分主事者,最终,在国家经委高层领导的拍板下,华日作为唯一的民营企业,和杭州西泠、宁波凤凰、嘉兴益友三家国企拿到了浙江省仅有的四张生产许可证。
       这段艰辛经历,其实只是华日初创时期众多磨难的缩影,回头来看,陈励君说,这正印证了”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一些企业跌倒了,一些企业冲出来了,不管是倒下的还是冲出来的,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三度挂帅 主动“走出去”赢取市场
       于是她身先士卒,一改原先那种“坐门等生意”的做法,带领华日几乎所有的干部和骨干组成销售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冬令促销活动。
       在华日创立的34年中,外部市场就像一个晴雨表,反映出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又像一架指南针,指引着企业的发展去向。
       陈励君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华日的冰箱虽然供不应求,但是实际销售并不完全由企业做主,“当时我们生产1万台冰箱,自己只能卖4000台,另外的6000台,必须和其他的企业置换原材料和物资,比如和浙江物产换钢板,和北京雪花冰箱厂换压缩机等。”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经济进一步退场,各种票证取消,老百姓的消费力也得到释放。陈励君还记得,在一次华日为杭州解放路百货集中供应冰箱的销售活动中,甚至出现了老百姓漏夜排队买冰箱的景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绍兴乌篷船载着华日冰箱走入水乡绍兴的消费者

       但是到了1989年下半年,全国的家电市场突然陷入疲软,一大批企业倒闭或者转行,华日在这波寒流中没有幸免,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卖方市场似乎一下子转变为买方市场。陈励君分析原因,这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市场经济到来时的首次行业洗牌。
       作为一家从变革中成长起来,体制灵活的民营企业,陈励君明白华日未来的发展,必然愈发离不开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产品策略要更贴近市场才能走得更远。
       于是她身先士卒,一改原先那种“坐门等生意”的做法,带领华日几乎所有的干部和骨干组成销售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冬令促销活动。

        在原本制冷产品滞销的严冬时节,陈励君和华日的销售人员却抱着冰箱在哈尔滨、唐山等地的冰天雪地大声叫卖。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再加上大力度的折扣,反而获得了良好的销售效果,让华日在市场寒冬中打破了僵局。这样的“冬季促销”行为,也成为了陈励君此后对于华日“走出去”精神的诠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度来袭。中国政府在2009年推出了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很多大牌家电企业对此不屑一顾。而陈励君却敏锐地意识到了9亿农民和中小城市居民的消费潜力,她让华日积极竞标准备材料、设计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产品。结果,企业上报的所有品种均中标国家“家电下乡”产品,并覆盖到了全部省份。
       经此一役,华日不仅成功地消除了经济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进一步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
       四度挂帅 勇担社会责任 力推技术革新
       2000年,改造项目完成技改并通过联合国专家组的验收,华日无氟替代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联合国“蒙特利尔”协议的先进案例。
       陈励君说,科技创新一直是华日几十年来驱动企业发展的根基,即使在缺乏资金和设备的年代也是如此。因为她始终认为,冰箱内存放的食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此外,冰箱是所有家电中唯一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损耗度高。因此冰箱的技术尤为关键。

2009年,陈励君在华日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上

       华日在1992年问世的电脑冰箱,就运用了当时行业最先进的技术,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冰箱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30摄氏度,而且可以通过感知实物的温度来调节冰箱运行。
       “当年国家科委还专门牵头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这台冰箱做推介。”陈励君说。
       1994年,华日又研发出国内首台模糊控制电脑冰箱,这代产品的特点是可以感知环境温度,可以设定最佳温度控制点。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华日在数字冰箱研发方面也卓有成效,产品不仅温度控制更为精确,还运用了生物工程技术,甚至可以满足活菌细胞极其苛刻的生存需要。
       如果说这些创新是华日的内生驱动力,那么对制冷设备的无氟改造,则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倒逼技术革新的体现。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极上空被发现臭氧层遭受到过量排放的氟利昂破坏后,联合国环境署召集发达国家和工业转型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环境大会,探讨大气层保护措施,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引导制冷设备生产商寻找氟利昂的替代品。
       在科学家研制出R-134a、R600A等无害替代物后,联合国环境署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愿意承接技术改造的试点企业,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在中国选中了华日。

2008年,陈励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参加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说实话,对于当时消费者而言,普遍缺乏环境意识,他们并不会去关注冰箱的制冷剂是什么成分,但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率先进行新技术改造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陈励君坦言,在多数国内企业都不愿冒这个险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有些忐忑:华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吗?
       “考虑之下,我觉得这是一件造福人类的好事,也是大势所趋,如果所有企业都不愿参与,未来还有什么制冷剂可用?”陈励君又一次抬起了瘦弱的肩膀,勇敢地扛下了改造任务。
       1998年,6名德国专家入驻华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同实施了由蒙特利尔多边基金会支持的以环戊烷为发泡剂、异丁烷为制冷剂的无氟技术改造。2000年,改造项目完成技改并通过联合国专家组的验收,华日无氟替代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联合国“蒙特利尔”协议的先进案例。
       因为这个项目,华日后来还荣获了联合国环境署“示范项目杰出贡献奖”,这是中国家电冰箱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五度挂帅 建设新基地 加快产品升级
       每次搬迁,厂房变大了,产品扩充了,产量提升了,技术更新了,但对陈励君来说不变的事情只有一样——造冰箱。
       2016年底,陈励君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华日的冰箱制冷新基地建设在富阳东洲。投入10亿巨资打造的新制造基地,拥有25万平方米的厂区、10万平方米的超大厂房以及年产能200万台制冷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线,效能相比原先提升了近50%,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华日建设的制冷行业国家级实验室,也将于明年挂牌。

2015年杭州华日家电制冷东洲新基地建成投产,跻身国内先进制造行列

       借助新基地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华日这两年加速了对中高端产品线的布局,以顺应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目前,对开门、宽体多门和十字对开等中高端冰箱产品比例超过70%,并实现了无霜变频主流冰箱产品从200L-600L规格全系覆盖。
       其中,包括行业领先580升对开门系列冰箱,418升的智能多门冰箱以及316升变频无霜冰箱等。这些产品不仅外观时尚,而且融合了智能控制、风冷无霜、零度保鲜以及变频等前沿技术。
       “制冷行业对于家庭冰箱产品噪音的国际标准是45分贝,中国国家标准是42分贝,而华日全系产品平均在38分贝左右;200升冰箱日耗电量最低仅0.29度。”陈励君说,接下来,华日的科技创新还将大步迈进,“最近我们在试验深冷冰箱,确保冷气锁住每件食物的新鲜,此外也在探索远程语音控制技术,即通过语言来和冰箱交流。”
       其实在陈励君创立华日的34年中,这已是企业经历的第三次迁址。每次搬迁,厂房变大了,产品扩充了,产量提升了,技术更新了,但对陈励君来说不变的事情只有一样——造冰箱。
       和陈励君同在1984年创立广东科龙冰箱厂的潘宁,10多年前就已淡出这个行业,企业也几易其主;而当年包括众多国企在内的42家全国电冰箱定点企业,如今所剩无几,只有陈励君和她的华日,34年来依然坚守着这个民族品牌屹立不倒。

华日家电制冷东洲新基地的先进装备生产线

       陈励君说,华日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34年,期间冲破了体制禁锢,越过了技术壁垒,抗住了金融风暴,使千家万户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便利,同时推动了国家家电行业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份执念,是她34年坚守实体制造的动力源泉。
       “人的一生能够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就算是对社会有一点点的贡献。”这位已年过六旬的女企业家,说起这句话时的认真和坚定,和34年前那分初心别无二致。


对话杭商


Q1:1986年您七次上北京申诉,最终拿到生产许可证,当时是怎样一种心境?
A:其实后来想想觉得有些不值,因为到1989年时国家就完全放开这个行业了,早知如此,当时不如先停一停干点别的事情,这两年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但是改革开放是摸石头过河,就是需要有人去闯,去试错,换句话说,也正是我们这样的企业,慢慢推动了制度和政策的改变。


Q2:很多人做企业就是想着尽快上市,或者拿赚来的钱做房地产,华日却把钱全投入了利润不高的实体制造,您觉得值得吗?
A: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特征,有些人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实现“多点开花”,但华日就是专注做冰箱的,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深耕,寻求科技的一次次飞跃创新。很多人看到电视剧中那些坐在写字楼里发号施令的企业家很风光,实际上都是假的,做企业特别是做实业是很苦的,愿意几十年坚持的人更少,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1996年,作为杭州市孤儿基金会首任会长,陈励君和基金会主要领导在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

Q3:和男企业家相比,女性企业家创业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
A:女性企业家在创办企业、领导企业中其实没有任何优势,完全处于劣势。但是有一点,我们国家从政策上没有性别歧视。所以事实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取决于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自强自立,这点非常重要。


Q4:华日未来3-5年的企业愿景是怎样的?
A:我们一定要做高精尖的生物科技冰箱,这是国内目前还没有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人们对于健康和寿命的关注会更加强烈,生物科技可以一定会站到所有科研领域的最前面,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做配套的制冷产品;而对于普通百姓家庭而言,今后对于冰箱产品的需求一定会朝着类别、功能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我们希望为消费者定制具备各种功能冰箱,符合不同人个性需求的产品,如果别人不愿意做,我们华日来做。(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涌金大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