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会员风采

陈励君:我就是个做冰箱的“工匠”

[作者:原载《浙江日报》6月8日第19版 记者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6-06-13 14:41:00 阅读:5816 次

  在刚刚落成的富阳生产基地,国内老牌冰箱企业“华日”的新生产线正式开始运行。
  在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只有部分机器旁能看到管理者操作平台的工人,车间里听到的只是机器轮转时发出的轻轻的有规律的声响。
  冰箱是家电行业中的“老产品”,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30多年屹立在行业中不倒的冰箱企业并不多。这些年来,陈励君一直专心做着她的“ 华日 ”冰箱。
 
  32年和3个“家”
 
  富阳东洲新城,从杭州主城区出发,一路高架接着高速公路,不堵车的话半个小时就到了。
  这是陈励君最新的“家”。今年年初,“华日”富阳基地正式落成,现在机器调试已经结束,开始了正式生产。她说,经过两次搬迁,这里的厂房是最大的。
  乌龙庙,现在很多杭州人已经不太知道这个地名了,这里已被钱江新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
  这里正是陈励君当年开始创业的地方。1984年,陈励君筹集资金、带领侨眷创办杭州华日电冰箱厂。奠基时,“华日”一度成为杭城的大新闻,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之一。1984年底,“华日”正式投产,四层楼的厂房在当时已算是高大上的了。
  创业艰难百战多。在乌龙庙的日子,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国家对冰箱行业进行整顿,于是才有了业界深有影响的“陈励君七上北京”的故事,终于拿到了那一轮整顿前的最后一张生产许可证,才有了此后“华日”的生存与发展。
  孙敏华,是“华日”的“元老级”职工,作为发展的见证人,他如今仍清晰地记得,创业初期陈励君带领十几个侨属在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里弄里靠着一些简陋的工具和有限的资金,生产出了第一台冰箱。
  很多老员工还记得陈励君创业之初的艰辛:把产品销出去是创业之初的首要任务,她就和销售人员一起搬运冰箱、打包、拆包;在资金、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她甚至当起了车夫,每天推着三轮车采购原材料、送货……
  随着生产的扩张,位于乌龙庙的生产车间显得捉襟见肘。1996年,“华日”从乌龙庙搬至杭州城东的九堡,一个现代化的冰箱生产基地再次吸引了同行的目光。
  此时的陈励君,发挥了她作为侨商的优势,开始融入国际经济大市场,大胆与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借智发展、借力助力、互惠共赢。
  “我们希望产品被外国人喜欢,然后再走出去,用产品说话,没有第二条捷径。”陈励君说,“华日”的产品是被老外放在地摊上,还是放在家电综合市场里面,最终看的就是产品的质量。
  从乌龙庙到九堡,是“华日”的一次涅槃;从九堡到富阳东洲,是“华日”的又一次涅槃。
  富阳基地新厂区,投资10亿元,生产效率提高了48%,每年生产冰箱将在200万台以上。借着这次搬迁,“华日”也引进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陈励君说这是“蓄势待发”,为新一轮竞争提前布局。
  2016年搬迁后,“华日”对开门、宽体多门和十字对开等中高端冰箱为主的产品比例超过70%,其中包括大气豪华的580升对开门系列冰箱,418升的智能多门冰箱以及316升变频无霜冰箱等。这些中高端产品不仅外观时尚,而且融合了智能控制、风冷无霜、零度保鲜以及变频等前沿技术。
  32年的三次搬迁,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为的都是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平台、更优的产品品质。每一次“搬家”,陈励君都看作是一次腾笼换鸟的机会,因此每一次“搬家”都会有一次品质的大提升。我们看到在富阳基地里最新的生产流水线,生产国内领先水平的冰箱,显然这一次放入的是当前冰箱行业的“金丝鸟”。
 
  冰箱是她的宝贝
 
  陈励君知道,女性在创办企业、领导企业中并没有太多优势,有时甚至完全处于劣势。“事实上,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去把事情做好。”她守着冰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对陈励君来说,冰箱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她难以割舍的“孩子”。三十而立,已过而立的这个孩子,变得成熟了、睿智了,但母亲却时不时还要再给他“强身健体”。
  在冰箱行业摸爬滚打,陈励君看到太多的同行企业“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三十多年来,同行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在一个太多同行被市场淘汰的行业里,她甚至被人笑着问:“陈总你怎么还没有淘汰出局啊?”她总是笑着回应:“我不仅没有被淘汰,还要发展得更好。”
  这些年来,无论是冰箱企业还是别的实体企业,有人炒黄金,有人投资房地产,她偏偏固守着她的“一亩三分田”。不要说跨产业,就是别的家电她也不做,就是死死盯住这个“铁箱子”。
  前些年有人也曾“诱惑”过陈励君,让她涉足房地产,并说“这样来钱快”,但她觉得放弃主业也是一种损失,婉拒了别人的“好意”。“一个企业可以做这个做那个项目,但如果最后主业没有了,企业也销声匿迹了,回过头来看,答案就清晰了。”
  “华日”一直从事电冰箱生产,迈小步、不停步,专心做好主业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不论是亚洲金融风暴还是国际金融危机,都未受到太大冲击,产品销售稳定增长,企业持续良性健康发展。陈励君说,企业在学会抗拒市场风浪的同时也学会了拒绝市场诱惑,专心做主业,认真做专业,使企业练就了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做主业、办实业固然艰辛,但也锤炼了陈励君,使她和她的团队从中尝到了甜头,并学会如何更好地做强主业。
  三十多年,消费者对冰箱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苛刻:价格要低、品质要高、使用要方便……在家电超市,价格已经完全透明,技术上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当亚洲金融风暴来临之时,很多企业纷纷转产,“华日”提出“科技领先、专业制造、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这些年来,“华日”在智能控制、无氟环保、变频无霜、节能保鲜等方面达到同行领先水平,在行业中较早掌握以无氟替代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无氟改造项目还曾荣获联合国环境署“示范项目杰出贡献奖”。
  早在1990年“华日”研制出第一台电脑冰箱,这在当时是行业内很了不起的进步。此后,在技术攻关方面屡屡成功,生产的冰箱也变得越来越好用。
  无氟节能环保冰箱的推出,更是体现了陈励君的超前意识。“华日”很早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请来德国、美国的专家进行氟利昂的替代改造,历时两年半的时间产品就完成了无氟的替代。“因为我们是最早改造的,世界环境组织验收的时候非常吃惊,在中国竟然有这么一个企业配合联合国来进行这项改造。”
  记者在富阳基地的车间里看到,“华日”现在已经实现了冰箱容量40升到600升的全覆盖,主打产品集中在中高端冰箱,噪音最低可低至38分贝,200升冰箱能耗只有0.29度/天,一度电可以用四天。
  从艰难创业到经历市场风雨,再到今天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华日”也曾有过多次危难时刻,陈励君说“每次咬咬牙就过去了”,说得轻松,背后却是无尽的艰辛。有时她为了打开市场僵局,半夜一两点钟还在和中层干部开会商议对策;有时为了设计研发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她也会和技术人员不断修改完善设计图纸。“有时候一件事情没有干完我宁愿不睡觉、不吃饭一定要干完。”艰辛付出,得到的是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满意。
  “这个企业是我一手创办起来的,好像我的孩子一样,比我的生命更重要。”陈励君曾多次这样描述她对“华日”的感情,“华日”也早已融入她的生命。
 
  名副其实的“工匠”
 
  传统的老匠人,用心打磨好每一个细节;国外制造业的“工匠”们在机器时代也细心做好每一个环节,让消费者用更好的用户体验。陈励君说,自己也只是一个做冰箱的“工匠”,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优化细节,一直在改进用户体验。
  在“华日”富阳基地,产品陈列室是陈励君每次陪新客户都要去的一个地方。大容积、双开门、低能耗……她会像一个手工艺人一样告诉你其中的生产细节。她说,她自己就是一个专门做冰箱的“工匠”。
  在中国的冰箱行业中,“华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家电行业洗牌频率很高,一批批老牌子倒下去了,一个个新品牌开始活跃在市场上。“华日”可以说是“几朝元老”了,一直在行业中风雨前行,身边的同行无论是战略伙伴还是竞争对手,已换了好几茬,“华日”却依然挺立在那里。
  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消费是家电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侨商,陈励君对全球市场看得更清楚,她深知制造业的未来是智能化。在搬迁到富阳基地后,“华日”的新产品更加精于细节,大范围采用了无边框门体、U壳箱体等精工技艺,这使得华日冰箱外观更加大气、工艺更加精良。
  记者在车间看到,全新生产流水线具有智能识别和物联网功能,实现柔性化生产。从冰箱的原材料注入到成品入库,全程施行自动选型、自动判别,不同规格的产品也能够同时在一条流水线上实现生产。
  冰箱的顶部和左右两侧,过去是分成三块来做的,在九堡生产基地因为厂区受限,无法进行一次成型的生产。记者在富阳基地看到,新上马的流水线,已经可以将过去无法生产的三折板一次成型。“一次成型,对于冰箱的品质来说可以提高不少,也避免了过去几块板接起来后又要在密闭性方面的问题。”
  冰箱的内胆生产也很“神奇”:在旋转式多工位门体发泡生产线上,看似笨重的机器,一口把原料“吃”进去以后,等转一圈再出来时,就成了冰箱内胆。而且只要参数设置好,能生产好多种不同容积的冰箱内胆。
  陈励君说,将把富阳基地打造成为家电行业制冷基地的制高点,除了自主研发和引进高科技生产设备之外,国家级测试实验室已经建设完工,一旦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将可以为其它企业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
  “工匠精神本身就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我们也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供给侧改革,为消费者带去更好的产品。”陈励君温润优雅的言谈中,藏着一股奋斗不息的韧劲。(原载《浙江日报》6月8日第19版 记者 袁华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