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会员风采

瑞立集团把“用工荒”挡在门外

[作者:战永华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1-04-01 17:02:58 阅读:8807 次
    正当浙江省大多数企业为春节前后留不住老员工,又找不到新员工而被迫停止或减少订单时,瑞立集团的生产车间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集团董事长张晓平表示,目前瑞立的工人返厂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并且招工情况比较乐观。
    作为全国百佳明星侨资企业,瑞立集团现有员工4000多人,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产值超过18亿元的现代企业,也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浙江省制造业百强、浙江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近年来,瑞立集团的用工情况相对比较稳定,5年以上的车间老员工占80%以上。张晓平指出,自1987年创办以来,集团就努力建立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用人理念,将“用工荒”挡在了门外。
 
“这里有我的事业”
    曾云柽,1976年生,浙江平阳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2年进入瑞立集团,历任车床操作工、技术部副部长,现任瑞立上市公司综合管理部长,党支部委员,曾获“瑞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农民工”等荣誉。
    这是瑞立集团一名明星员工的简历。从车间普通操作工“起家”,到成为浙江省“优秀农民工”,曾云柽说:“我正在瑞立集团成就自己的事业。”
    1992年,17岁的曾云柽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一家几十个人的小厂开始打工生活。尽管彼时瑞立的规模很小,但是业务量非常大,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经常有的事情。任劳任怨的曾云柽坦然接受了加班,并且勤奋钻研老师教导的技术,很快就成了公司的技术尖子。他的勤奋被公司领导看在眼里,1994年公司开发气制动元件,他被调到新项目组升任负责车床的组长。
    当时,中国只有两家国营厂有技术生产气制动元件,瑞立作为新兴的侨资企业,要在这个行业立足并不容易。为了新项目能成功,公司从外地引进了气制动方面的有关专家,曾云柽带领三四十个工人,一点一滴地学习消化新技术,他说:“领导对我信任,给了我机会,我就要珍惜。”
    3年后,瑞立的气制动元件市场销售额突破六七千万元,2002年更是跃升为行业老大,为2006年公司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如此,2005年曾云柽升任了公司的技术部副部长。
    曾云柽表示:“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干部,我很了解自身的不足,也希望能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公司为我提供了支持。”升任瑞立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分管部门领导后,曾云柽在集团领导的鼓励下,多次外出“取经”,参观考察广东、江苏等地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绩效考核知识,并在公司中活学活用,分级实施逐层推广。
    2005年下半年开始,曾云柽开始从生产车间实施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并逐步实施薪酬制度改革。2008年3月,他又成功启动了新的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了集团的规范化运行。
    现在,曾云柽从最初的普通流水线工人,已经成长为集团重要管理人员。他表示:“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注重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知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新知识培训和企业职工的新技能培训,以提高职工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只要勤奋肯学,每个人都能在瑞立创下自己的事业。”
 
“毕业了,回瑞立工作!”
    以校企合作方式实现“感情留人”,是瑞立集团近年来在破解用工难题,保障企业储备人才供给时找到的一条新路。
    为了有计划地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技术研发与生产平台,2008年2月18日,瑞立集团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组建了瑞立机电学院,该学院9月开始招生,设立了数控技术、国际贸易等热门专业。
    2010年8月,来自浙江工贸瑞立机电学院的42位汽机系学生,在瑞立集团数控、模具、仪表、装配等车间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实习生涯。他们将进行生产实训和轮岗实践,学业期满后可以双向选择加盟瑞立,成为瑞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第一批技术人才。
    根据协议,根据瑞立产业发展需要,工贸学院将作为瑞立集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进行“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企业也将成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基地。双方还联合在学院建立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等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教育。
    办学期间,瑞立将直接参与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考试考核等教学工作,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学院方面则作为企业员工的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为企业员工提供上岗和在职培训,并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企业将直接参与学院教育投资,将生产线设置在校园。
    如今,瑞立机电学院已经有上百名学生回到瑞立集团工作,其中,有的学生成为集团公司的技术骨干,有的学生则成了集团驻外地的业务经理。随着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如约”加盟,尝到校企合作好处的瑞立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中,集团副总裁陶保健本人也担任了浙江工贸技术学院机电学院的兼职院长。
    张晓平指出,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后备人才,是瑞立集团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能吸引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挂靠、联合,可以优化教育资源达到双赢目的。
 
“这样的待遇,安心”
    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刘陟是瑞立集团的副总工程师。2000年,他毅然放弃在重庆一家国有企业的铁饭碗来到瑞立工作。原因何在?刘陟表示,除了看重优秀侨资企业的发展潜力,瑞立集团重视人才、积极创造让他“安心”的生活条件也是一大因素。
    现在,刘陟和老伴一起住着的150多平方米精装修房子,就是由公司提供的,他们只需支付超额部分的水电费。“‘引凤’需‘筑巢’,房子不解决,人才留不住。”瑞立集团副总裁陶保健表示,企业要改革创新和发展都要由人、由人才来做,为人才创造良好居住条件使他们生活安定了,工作才更有干劲。
    陶保健介绍到,“先建宿舍,再建厂房”是集团在保留人才方面的心得,除了现有的6幢总计5000余平方米的宿舍,租赁部分商品房供专家居住外,规划为2幢12层157套、占地8亩的专家楼也正在建设中,而对那些符合条件且在瑞立工作满10年的中高级人才赠送房屋产权也在企业的“留人”预算之内。
    瑞立已经建立了高管楼、中层干部宿舍、高工楼、员工宿舍、夫妻房等,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宿需求。除了解除员工的住房之忧,瑞立还提倡赋予员工看得见的实在——为留住车间一线员工,瑞立从2010年开始推行 “年终奖”制度,共计1800多名车间工人可以分别拿到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年终奖,仅此一项,集团需要支出160多万元。
    目前,该方案率先在瑞立上市公司推行,年终奖依据工龄每年上浮10%,工龄越长奖金额越高,超出10年工龄的按双倍计算。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数控车间四川籍操作工廖芳高兴地说:“2011年,我可以拿到1500多元的年终奖。在公司当了10年操作工,真正感受了企业对每一名一线工人的肯定。”而与廖芳相同工龄的装配、压铸车间等工人,则可以拿到更多的年终奖金,大约2000元。
    安徽籍清洁工吴福春虽然刚进公司,但他也拿到了年终奖。从未坐过飞机的他,正打算着用这笔钱购买春节回家的机票。
    “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车间一线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发扬了瑞立人敢打硬仗的精神。”瑞立集团行政总监冯乾存表示,“瑞立设立车间工人年终奖,对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对推行人性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爱职工子女,也是瑞立为职工提供的“安心”待遇之一。冯乾存表示,瑞立集团现有员工4000多人,其中外来员工占65%,他们大多从事车间一线操作岗位,每当暑假到来,便会牵挂着孩子在家的安全。
    为了让外来员工安心,也为了孩子们度过安全愉快的暑假,从2009年开始,瑞立集团特意在东山厂区和八十亩厂区的两个“职工之家”,开设职工子弟暑期辅导班,配置基本的教学用具、空调、电风扇、电视机、饮水机等设备,并聘请教师,免费开展职工子女的学习教育活动。辅导班被孩子们称为“我们的夏令营”。
    据统计,2010年暑假期间,共有100余名瑞立外来职工子女参加辅导班。辅导班举办两个月,每天约8小时的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早操、游戏、绘画、脑筋急转弯、简单英语、作文辅导、唱歌、跳舞等。员工们对辅导班赞不绝口:“这里是孩子们温馨的‘第二个家’,我们放心。”(《中国侨商》第33期  战永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