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新闻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商会新闻

浙江诺尔康人工耳蜗进军欧洲 全世界仅少数企业可生产

[作者:《浙江日报》记者 白丽媛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6-11-30 11:34:53 阅读:1163 次

 

巴塞罗那首例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现场

    最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Germans Trias i Pujol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人工耳蜗手术,消息传到中国,不少人为之兴奋,为之欢呼。因为这次手术选用的产品正是由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虽然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5000位聋人因使用诺尔康人工耳蜗后重获听力,但在欧洲市场,这还是首例中国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据公司董事长、浙江省侨商会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席李方平介绍,人工耳蜗是三类有源医疗设备,世界上仅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各国药监局对人工耳蜗产品审批非常严格,诺尔康人工耳蜗在2012年获得了欧盟认证,之后陆续在印度、拉美国家实现销售,“挑剔”的欧洲市场一直在最近才开始启动,近期将在波兰和罗马尼亚开展手术,这意味着,诺尔康产品已经被欧盟国家所认可,更标志着中国制造不再局限于日常低科技含量的产品,而是在质量、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已达到全球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
    据悉,诺尔康人工耳蜗自2009年12月23日实施第一例手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00名用户,他们均已通过人工耳蜗进入主流社会,过着与听力健全者一样的生活。
    2013年,诺尔康在印度完成第一例海外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随着印度诺尔康植入者数量的增加和良好的使用效果展现,这种高性价比的产品很快被遥远的南美国家所接受,陆续在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土耳其、秘鲁等国家迅速开展起来。

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体

      人工耳蜗是什么?一个不到一元硬币大小的超薄圆片,上面有26个极微小的电极,连接着一段不到三分之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电丝,植入人体后,就能帮助听力残疾人听见声音。
      在诺尔康问世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3个国家能够生产此类产品。如今,中国成为全球第4个自主研发并生产人工耳蜗的国家,不仅技术更优化,价格也下降至进口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
      市场认可的背后是诺尔康的创新。10年艰苦探索,突破了人才、资金瓶颈,诺尔康终于拿下人工耳蜗这一神经电子技术领域王冠上的明珠。从2009年植入第一例人工耳蜗至今,已经成功植入5000多例,帮助听力障碍人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诺尔康每年投入2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113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人工耳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让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骄傲的是,在诺尔康的价格冲击下,进口耳蜗也由每只25万元降至15万元。

诺尔康人工耳蜗体外机

      2005年,从事房地产生意的李方平发现,全球估值近10亿美元的人工耳蜗市场被3家外国企业瓜分。与此同时,中国的听力残疾人达到2780多万人,其中300多万人为严重听力受损,而且全国每年约有2万至3万名新生儿患有重度听力障碍。而这2780多万患者中,用得起国外进口人工耳蜗的少之又少。
      “要让失聪者听到美好的声音。”李方平决定做这件意义非凡的事。
      当年,李方平结识了国际耳蜗峰会主席曾凡刚和付前杰教授。2006年6月,诺尔康杭州总公司成立,开始自主研发国产耳蜗。同年8月,公司在美国聘请多位人工耳蜗领域的专家,并在美国加州成立研发总部。

诺尔康首例植入者老兵和妻子

      但是,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比如电路板集成,我们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一块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面,还要确保产品能长期正常使用。”李方平说,单单攻克这个难点,研发中心就花了两年时间。
      2006年开始研发,2008年生产样机,2010年诺尔康生产的国产人工耳蜗问世,2011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植入体注册证……经过5年研发,诺尔康累计投入研发经费9000多万元。此后,诺尔康捷报频传:连续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科技助残计划”;2012年获得进入欧洲市场“门票”——CE认证;同年“人工视网膜”项目立项,进入研发阶段;2013年,该公司被列入美国红鲱鱼评级机构评选出的世界100强最具创新企业。(《浙江日报》记者 白丽媛,标题有改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