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70年来,浙籍海外侨胞,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敢于作为、砥砺奋进,热情支持中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浙江省侨联联手《浙商》杂志共同推出“奋进的力量·70年·70侨”大型系列人物访谈报道,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今天推出第二篇,主角为贝达药业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
8月9日,记者在杭州余杭贝达药业总部采访到了贝达药业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
去年的大热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很多人不仅知道了抗癌的艰辛,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昂贵的进口抗癌药物给病患家庭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在现实生活中,贝达药业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造福了20多万肺癌晚期病人。在这些癌症病人的心目中,丁列明就是“药神”。
怀着报国心出国留学去
1992年,丁列明被公派前往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后在美国攻读了博士学位,并且考取了美国的医生执照,成为一名病理科执业医师。但在他踏上美国土地的第一天起回国之心就十分明确:“我们这代人,成长在新中国由弱变强的环境下,中国心根深蒂固,对我来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报国。”
初到美国,丁列明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无论在教育、科研,还是医药领域,美国都遥遥领先,特别是在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开发上,美国首开先河,《我不是药神》中的那款抗癌药就是2001年在美国首发上市的,中国完全是一片空白。那时中国还停留在仿制药上,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上国人只有依赖进口,不得不承受天价,不堪重负。
从零开始回国创业
2002年,机会来临。此时,丁列明和几位留学博士筛选出一组有高度活性的靶向抗癌药候选化合物,获得了出色的实验室数据,但作为药物开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和大量的投入,自然困难重重。讨论中,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国内,一则该领域在国内还是空白,巨大的临床需求未被满足;二则政策支持,国家开始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三则成本相对较低,且有逐渐富有的资本的投入。很快大家达成共识,把这个项目带回国,旨在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靶向抗癌药。2002年8月,丁列明回到杭州,创办了贝达药业,开启了艰辛创业路。丁列明说,他是踩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上大学、出国留学,又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回国创新创业,正是国家的支持给他这样的科技创业者带来了实现梦想和价值的机遇。
新药开发不仅需要漫长的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投入,最困难还是在2008年。丁列明说,那时项目已完成二期临床研究,准备启动关键的III期临床,急需资金5000万,但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来有意向投资的机构改变了主意,满世界找钱无果,公司直接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险境。当时,公司已负债3000万,为还到期的利息,大家不得不东拼西凑,而5000万的III期研究费用真不知何处着落。百般无奈中,丁列明只有写报告向余杭区政府求救。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支持1500万元,购买了第一批研究对照药,启动了III期临床研究,加上后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及银行追加的贷款,III期临床试验终于得以顺利完成。
经过近十年的攻关,2011年,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上市,它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但是,在凯美纳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是经历了很多的坎。中国患者长期依赖进口药,对国产药缺乏信心,因此,凯美纳上市之初,免不了受到质疑和排斥。最终还是凯美纳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取得了专家和病人的信任和青睐。而这个过程中,贝达团队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丁列明说,当初在凯美纳上市定价时,公司内外曾有不同的意见。凯美纳的临床研究显示,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进口对照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有理由定价不低于进口药,且定低的话,市场会解读为货不比人家的。但最终,丁列明团队还是决定把凯美纳的价格定在进口药的60%-70%,因为他们明白,一路上大家努力和各方支持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癌症患者受益。为此,他们还和中国药促会联合,开展“后续免费用药项目”,即凡购买凯美纳满6个月仍有效的患者,可以终生免费服用。因凯美纳作为靶向药,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仅降价还不能解决长期用药病人的负担。至今已有20多万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服用凯美纳,7万多病人进入免费赠药项目,凯美纳累计赠药数量超过420万盒,价值近90亿元,远超60亿元的销售额。
2016年1月8日,丁列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国家领导人手里接过了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大红证书,这是我国化学药领域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丁列明感言,是创新实现了我们的价值,创造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只要不断开发出能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的产品,企业的利润和发展是自然的结果!”
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没有更大的创新
回顾十多年的回国创业路,丁列明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非常正确。“是祖国成就了我,让我做成了一件件在美国都做不成的事。”丁列明说自己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贝达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在丁列明看来,药物研发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创新,让更多的海归人才有用武之地,这一点令丁列明倍感鼓舞。
近几年来,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十分重视,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环境。特别是2017年10月发布实施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给生物医药创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优化药物临床研究和上市审批流程,把救命药及时列入医保,降低患者药费负担,提高药物可及性。得益于这些好政策,贝达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在研项目30余项,13项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新一代肺癌靶向药恩沙替尼,已经提交国内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正在顺利推进,有望成为第一个在全球同步上市的中国创新药。
面对未来,丁列明满怀信心地说,“贝达人永远牢记‘做好药,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的使命,向着‘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的目标进发,做更多老百姓吃得起的新药、好药。”(《浙商》杂志冯麟然 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