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会员风采

姜际春:做“健康中国”的追梦人

[作者:刘群锋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5-12-23 17:28:09 阅读:5874 次

    正如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屠呦呦研究员所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侨商作为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在传承弘扬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研究科学化和“走出去”等方面更具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能大有作为。
    ——访省侨商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市侨商会会长姜际春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行者无疆。在笔者眼中,姜际春总是领先时代潮流,从“风云浙商”到海归导师、创投合伙人,从国学爱好者到大健康产业追梦人,从初回国时的意气风发到今天的淡定从容,变化是常态,但初心不改,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恰如一个永不停步、“永远在路上”的“行者”。
 
    老祖宗不能丢:有一种情怀叫“上医治未病”
 
    侨商网:今年对中医药产业来说可以说是喜事连连,不久前,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透过青蒿素,聚焦于中医药。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医药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而你近年来已经提前布局了大健康和中医药产业,先是开办了新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公司,又与浙江大学丁静教授合办了国德堂杭州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还和北京大学“大健康”课题组开展合作,选择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作为自己创业的新起点,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战略思考?
 
    姜际春:古代有位禅宗大师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我个人对中医药也有类似的感悟,我本科就是浙江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第一份工作也是温州药检所,可以说,内心深处一直是有着浓厚医药健康产业情结的。
    当今医学界,单因单病的生物医学传统模式逐渐力不从心,已向多因多病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大健康模式转变,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光靠医生、药品决定的,更需要自我管理,不能仅靠病有所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却指出,“中国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这方面的空间很大。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指出的,当前已经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马云也认为世界今后的两个主旋律,一个是健康,一个是快乐。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医学,蕴含着老底子文化的中医药学才是治本之举,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
 
    以资本和科技推动中医药产业:有一种风口叫“健康中国”
 
    侨商网:长期以来,被称为“国粹”的中医药岐黄之术,有着自己的医学体系,是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医学科学。但因为缺少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社会上歧视中医药、否定中医药、取消中医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人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去“改造”中医,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修正”中医,违背了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原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你和你的团队又准备如何改造提升中医药?
 
    姜际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在视察西安市的一家社区中医馆时还亲切地说“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们自己也喜欢看中医。”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部分又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在省级层面,健康产业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力推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这些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正因为看到了国家政策导向,民众需求和产业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我们判定这是投资者所梦寐以求的“风口”。而多年的海外创业经历加上回国以后搞海邦人才基金这些年的积累,在我周围聚集了一批掌握高新技术的生物医药海归人才、以及健康产业的海外厂商和企业,将这些海外资源与国内资本对接整合起来,就形成了位于浙大科技园的国德堂“五位一体”大健康产业020平台,以健康产品为主导的教育版块,以体验为核心的生命体验馆、互联网线上平台、健康研究院以及基金五大版块。此外,为配合生物医药的发展,我还发起投资了贝壳社(贝壳基金),在海外投资项目、或者把海外的技术成果引进内地,把内地的创业团队推介给海外的投资机构、医疗健康企业。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
 
    让全世界共享中医药宝库:有一种使命叫“中医药国际化”
 
    侨商网:长期以来,中医药国际化有着难言的尴尬。中医药“走出去”喊了多年,却一直在家门口打转,进入既有的西方医学体系,面临着政策、技术、法规等重重壁垒。让老外把“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黑乎乎的中药吃进肚子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但生活在西方语境下的人,根本理不清“阴阳虚实、温热寒凉”,整不明白中医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国的传统医药大国地位,正受到韩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挑战。很多中国游客到日本买“汉方”药回来,洋中药在国内不断抢滩登陆,对我国中医药产业形成双重挤压。你认为侨商在这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
 
    姜际春:中医药如果不走出去,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话语权,最终难逃“被国际化”的命运。 应对国际社会的“倒逼机制”,中医药必须走出去“受洋罪”,学会主动拥抱世界。
    架设桥梁,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在电影《刮痧》中,国内司空见惯的刮痧,在国外却被视为身体伤害,甚至上诉到法庭。屠呦呦获诺奖,为西方架起认识中医药的桥梁,有助于提升西方医学界的兴趣和关注,助推海外接受中医药疗法。点亮中医药国际化的未来,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改变,也离不开我们国家政学研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比如,10月底,国家标准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药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三项中医药国家标准,并于12月1日起实施,三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推动全国实现中药方剂、中药名称、品种及其规格“一名、一方、一物、一码”,“以方统药”,加快了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进程。又比如,2015版《中国药典》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药典对发达国家强调的用药安全性,增加和完善了安全性控制方面的要求,主要针对二氧化硫、重金属、农药残留、灰分等超标,以及真菌毒素、色素、及有害元素等有害物质、微生物以及相关致病菌等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正如马云所说的,机会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12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了解中医:瑞典对话中医药》活动上,瑞典针灸协会主席伊娃玛丽·雅内罗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们感到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桥梁。我们相信由此中医会在西方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疑难杂症的患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让不同文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中国传统医药是最好的“黏合剂”。华侨华人身兼东西方文化所长,应该为中医药国际化承担更大使命。
    我坚信,一个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补充发展的中医药国际化时代悄然到来。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古老的中医药必将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刘群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