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您的位置: 浙江省侨商会 >> 会员风采

陈励君,“妈妈”给你一双手

[作者:杭州日报记者 孟铁 来源: 浙江省侨商会 时间:2013-12-20 09:59:14 阅读:6527 次

    传说在大山的深处,住着一种强壮的鹰。
    小鹰初出茅庐,窝里的小天地已不能满足,想要学飞。于是,小鹰尝试着拍打着翅膀,不管天高地厚,从高高的树上一跃而下。当然,它不必担心,因为它的父母就在此时,已经飞到了树下,用软软的背脊,厚厚的翅膀给小鹰当起了缓冲垫。一次又一次,直到小鹰能够自主飞翔。
    刚听到这个故事时,自然感叹亲情的伟大,父母的重要。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这只小鹰没有父母怎么办?在它学飞的时候,没有了那厚厚的翅膀的庇护,不是要摔个头破血流甚至失去生命吗?可是,这些小鹰本应有飞向蓝天的权利,如果因为失去了父母,而受到伤害乃至夭折,岂不是太不公平了。
    因此,如果我是那位童话家,我愿意给这个故事加个温情的结尾:这些失去父母的小鹰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两只甚至更多的老鹰用他们的翅膀和爱心,教他们飞翔,教他们捕食,让深邃的天空出现这些小鹰的影子。
    童话终归是童话,但也映射着我们的生活。放眼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父母,他们别贴上了一个共同的标签——孤儿。但是,他们也渴望同样的成长,渴望成功,渴望温暖的生活。我们不由地想到,谁给他们呵护?谁教他们成长?让人欣慰的是,在孤儿们的身边,就有一双双这样的大手,温暖、有力、伴随,一年又一年……
    在这一双双大手中,我们必须得提到陈励君,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暂时忽略她作为一家企业航母掌门人的身份,而要走进她在众多孤儿眼中的身份——一位知冷热、重成长的母亲。

    廿年深情

    国内首家孤儿基金会——杭州市孤儿基金会的成立过程,对于关注杭州慈善的人以及有点年纪的杭州人来说,不算陌生。
    20年前的六一节,杭州天气宜人,西湖泛着波光,空气中有丝丝让人愉悦的青草香。在当时还在湖滨的儿童公园大草坪里,杭州市孤儿基金会的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
    在当时,这是一个媒体和企业爱心互动的结果,由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慈善报道引发,由广大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大力的大力支持带来高潮,由一个新生事物——孤儿基金会的诞生为收尾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没有时下流行的操作和夸张,也没有刻意的粉饰和悲情,一切都很自然。
    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件事已经很圆满了。是啊!有看点,有实效,有结果,似乎也不能有太多的要求。但对当时的企业家来说,事情可不能做得这样简单。
    改革开放以来,潮起云涌,“杭商”作为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有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一个群体,一直以来广受瞩目。在做慈善这个事上,在当时已经崭露锋芒的杭商眼里,要么不错,要做,就好好做。
    当时,几家企业都是大手笔,一捐就是10万。陈励君和她的“华日”,就是“10万元俱乐部”的成员之一。10万元现在看看不是大钱,但在那个时候,着实算得上一笔巨款。
    为了弄清楚当时1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记者查阅了一下当年的报道——
    1993年,位于城西蒋村的第一个商品房紫金公寓在当时的二轻大厦开盘,价格1800元每方,拉开了杭州商品房公开买卖的序幕。当时紫金公寓的房子面积不大,一般都是六七十方,总价大多数在10万~15万之间。
    看了这则报道,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当时陈励君捐10万元就相当于一口气捐了一套房子。
    在众多爱心企业的参与下,当时活动筹集到的善款有70多万。这么一大笔钱,怎么用,用到哪儿去,如果发挥最大的作用?陈励君心里,也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搞个大活动用掉?规模大,受助面广,热闹,面上有光。可是,钱都用掉了怎么办?每年都有新的孤儿出现,难道每次都要依靠媒体一次次搞募捐吗?
    直接捐给一个单位?接收单位高兴,接受方的孤儿受益,能够直接改善生活。可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后续的资金如何跟上?
    其实,把一个个因素考虑清楚以后,一个思路依然初具雏形——成立基金会,把爱心延续下去。
    企业家们和媒体很快就成立孤儿基金会的思路达成了共识。企业家们的作风是雷厉风行,方案迅速完善,各方面资源都被调动起来。很快,杭州市孤儿基金会从一个念头,变成了现实。
    1994年1月8日,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杭州市孤儿基金会在杭州正式成立。陈励君担任基金会首届执行会长,一团温暖孤儿的星星之火燃烧起来了!
    20年了,我们欣慰地看到,这团火还在,而且越烧越旺。

    一路有你

    基金会成立了,接下来的工作体现出了基金会的运作思路,那就是不做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孤儿,把钱用在刀刃上。
    丁豪,一句“叔叔,我要上学”,刮起了杭城一阵慈善风暴。2014年的夏天,他终于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9月5日,陈励君就和当年的副会长历玲和副秘书长孙明华等到了当时还在乡下的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他们给丁豪带来了收录机、计算器等学习用品和1000元现金,更给这名自强的年轻人带来了来自基金会的祝贺和鼓励。
    当年入冬后,陈励君又带着基金会的人,赶到余杭、富阳的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儿,给他们送去了一批御寒用品。在了解到富阳市福利院没有锅炉,孤儿吃饭、洗澡都有问题的情况后,陈励君马上拍板向该院赠送一台小型锅炉,还嘱咐副秘书长孙敏华在年底前办妥此事。孤儿们的这个冬天,过得格外温暖。
    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样体贴到位,关怀到每一个细节的做法深深渗透到了基金会每一位成员的心里。
    还记得小术瑾吗?2000年,千年之交。3月,万物生发。但就在这个月,杭州日报的一篇报道却让大家感到心里酸酸的。小术瑾,就是这篇报道的主角。
    当年,小术瑾是淳安人,那时才4岁,像一颗生命的稚芽,本应承欢在父母膝下。但甜蜜的生活却在瞬间被打破。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双亲相继被病魔夺去生命,留给这个小女孩的只有因治病借下的9万元债务和一座早已抵押给银行的土屋。年迈的外婆把小术瑾接回了家,年幼的孩子还不懂死亡的含义,只是大人们悲伤的哭声中惶恐不安。
    记者在报道中几乎是含着泪写着——幼小的身影仍倚着门槛等爸妈回来,给她买一辆早就答应要买的小童车……
    报道在第二天就就带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位叫宋凯的女士为了让小术瑾快点骑上小童车,把500元钱装在“快递”里寄到了杭州日报,委托报社帮忙实现术瑾的这一小小愿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工人写信表示将从每月的退休工资中拿出20元钱资助小术瑾。
    作为孤儿们的“妈妈”,陈励君也在众多爱心人士的背后,默默地做着工作。作为杭州市孤儿基金会的首任执行会长,她放下了手头众多重要的工作,专门到赶到杭州日报,详细了解小术瑾的情况,当时就表示,要对这名特殊家境的孤儿予以特别关注,将在近期召集理事单位,就资助问题专门作一次专题研究。
    孩子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落实解决。几年后,我们又见到了这个小女孩。此时,她已经成为一个大眼睛的漂亮女孩,当年的惶恐和忧伤已经淡去,留下的是自信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一年的5月,孤儿基金会在看望慰问中,还专门给小术瑾老家的淳安福利院带去了一台华日电冰箱。
    这一切,让我们明白了雪中送炭的含义,也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爱心流传

    很多人说陈励君是个“女强人”。电器行业几乎已经是中国竞争最充分也是最激烈的行业,商海沉浮,沙里淘金,行业强者的地位,也在不断更迭。但让人敬佩的是,从1984年创业开始到现在,华日集团一直站在行业的前列,“华日”也成为行业里一个响当当的金子招牌。
    作为掌门人,陈励君的智慧让人佩服。
    而我们透过杭州市孤儿基金会20年的发展史,解读陈励君作为首任执行会长到现在的持之以恒,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有大爱,才有大智慧。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爱与坚持。
    现在,我们随便找出几个援助案例,就能感受到这份坚持的价值。
    丁豪不但顺利进入大学读书,成为中国第一个由福利院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还分配到了杭州市残联残疾人就业中心工作,2001年分配到了自己的房子。2002年,丁豪顺利找到了亲人,24年后首次与家人团聚,从孤儿成为了有妈妈、哥哥和姐姐的人。2004年,丁豪和河北姑娘杨新杰结婚,儿子现在都已经上小学了。现在,丁豪已经成了杭州市残联的中层干部,开上了车子,帮助了很多残疾人,可以说有了完美的结局。
    小术瑾读上了书,生活有了保障,性格也充满了“正能量”。在最近的一次孤儿夏令营中,小术瑾已经变成了术瑾姐姐,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帮着叔叔阿姨们跑前跑后,照顾小弟弟小妹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爱心的传递永远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从最早的几家企业起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爱心队伍。而这种爱心传递也在给杭商这支团队不断补充正气,一边是商海运筹帷幄,一边是爱心不遗余力,本以诚信立足,又以爱心提升。
    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份爱当成一只大大的漂流瓶,这只瓶子以陈励君这一批企业家抛出,让有追求的企业家继续加入……(杭州日报记者 孟铁)


相关新闻